其济管理的其他概念大多来自英语翻译,灵活就业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。虽然概念难以理解,但它被广泛使用,大多数领域都在谈论灵活就业。 为何会有灵活就业的概念? 灵活就业是中国流行的概念。世界上最早的就业分为正式就业和非正式就业。近年来,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情况,开始提出标准就业和非标准就业的区别。20世纪70年代,国际劳动组织专家去南美调查发现,这些国家有几种不同于传统正式就业的状态:一种是自营就业,我们在中国称之为个体户;第二,微型企业(5人以内);第三,家庭就业。这些就业明显不同于传统工厂制度的集中就业,所谓的正式就业明显不同,所以被称为非正式就业。 近年来,由于全球化、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和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,出现了非标准就业。非标准就业和非正式就业是一样的。非标准就业更多地描述了在传统全日制和单一雇主关系的背景下,就业领域的一些新变化。比如今天,我们可以看到,在传统的正式就业领域,大量基于项目或任务的临时就业发展起来,最突出的是零工经济。还有非全日制工作和申请工作,以及各种雇佣关系的就业,如派遣和分包。关于非标准就业,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国际劳工组织专门出版的报告《世界非标准就业》(中文版),数字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更多地与这种非标准就业形式有关。 为什么国际劳动机构没有提到灵活就业?因为灵活就业是一个外延无内涵的范畴。无论是正规就业还是标准就业,都包括一定形式的灵活就业,最简单的就是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各种就业。比如很多为美国银行服务的呼叫中心,员工在印度;大连有很多呼叫中心为日韩企业服务。这些人的就业是远程就业,但还是正规就业,只是空间灵活。1994年,惠普有员工在家工作。为了注重工作效率,不规定员工必须在单位工作,这就是灵活就业。现在说远程就业不仅适合非标准就业,也适合正规或标准就业。 弹性就业在中国的原因是,个人认为,中文在某些语境下,一类通常具有褒贬意义,如非正式或非标准,人们认为它是贬义的,而弹性就业的表更中性,既没有贬义,也没有褒义。 为何强调就业灵活性? 第一,政府应该减轻失业压力。根据国内外的经验,就业压力越大,就越强调灵活就业,或者通过就业灵活性试图减轻就业压力。根据国际劳动机构的相关研究报告,世界各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。其次,企业应该降低成本。现在外部环境变化很快,企业面临巨大的商业压力。为了降低就业成本,包括降低就业成本,大量使用包括派遣在内的各种灵活就业。因此,大多数灵活就业也是企业在商业压力下的选择。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劳动力市场,我们也创造了一些经验和做法。比如在就业方面,当劳动力市场面临外部冲击时,我们往往不是直接裁员,而是通过降低工资来度过危机。在企业工资体系设计中,浮动比例很大,甚至政府公务员的工资也是如此。浮动比例大的好处是,经济不好的时候,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来应对这种剧烈的外部冲击,从而减少或者不裁员。浮动工资为这种冲击造成的解雇压力提供了很大的缓冲。就业灵活性与工资灵活性或成本控制灵活性有关,这是缓解经营压力,尤其是裁员压力的缓冲机制。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,需要这样的灵活机制,否则可能会有问题。 灵活就业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满足员工需求的有效措施。20世纪90年代,美国硅谷开始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数字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与以前大不相同。表现在很多人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灵活就业,而是更喜欢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的灵活性。这种工作可以更好的满足个人的工作兴趣和需求。比如女性群体需要考虑家庭和工作的平衡,这也有助于充分发挥个人才能。游戏和电竞基本都是标准就业,直播和文学平台的就业很大程度上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。目前直播主要分为三类:电商直播、泛娱乐直播、游戏直播。很多直播主播都是从另一份正式工作来的。用研究术语来说,有些人进入非标准就业领域,找不到工作,而是自己选择。这种自我选择与平台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,也是2015年后国家大力倡导的双创。 灵活就业有多大? 到底有多少人在做灵活就业,要统计确实有困难。在2017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委托下,对中国非标准就业进行了研究,参照就业稳定性和社会福利原则,采用了三套代表性数据来估算非标准就业。广义估算包括自雇和非标准部门员工,约62%。狭义估算,即只考虑正规部门的非标准就业,约33.8%。据2019年城镇就业总人数4.4亿,广义灵活就业人数2.7亿,狭义上1.48亿。2019年,中国信息通信院发布的《中国数字经济与就业白皮书》认为,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岗位总数为1.91亿,当然,这个数字不仅包括灵活就业人员。到2020年,我们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进行了就业机制和规模估算研究,包括四个领域,游戏、电竞、直播、文学平台、动画。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数据,但总的来说,灵活就业的规模是巨大的。可惜这么大的灵活就业群体,劳动合同法、就业推广法、社会保险法都没有涵盖。没有提到非正式就业、非标准就业甚至流行的灵活就业概念。 对于平台就业,更是一个不太清楚的问题。根据国际劳动组织对平台劳动关系的调查,许多国家对平台就业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。当前平台就业最大的问题是身份认证,流行的观点是,这些人不是员工,与平台没有劳动合同,所以不算劳动关系,算什么?-自我就业。就工人对平台经济依赖性而言,世界上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劳动关系,司法实践也是如此。但是总的来说,国内外还没有达成共识。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和规范新的就业形式,如何规范、规范,需要进一步探讨。 弹性就业是被动还是主动很重要。如果是被动进入,显然是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。主动进入是自我选择,两者有本质区别。理论上可以区分两者。如何识别问题仍然难以操作,这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。 |
扫描关注,了解最新资讯
说点什么...